《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刚)
前言
这本书的书名大概是它不会火的直接原因,个人认为算是吸引眼球的一个失败案例。这本书算是作者博客的一个合集,所以内容比较多且杂乱无章,虽然部分内容质量比较不错,作者在书皮里面所说的:“用理工科的眼光看世界”,实际从书本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表现这个观点。
个人评价
3星(满分5星)。前半部分讲述的不错,讲述了现代社会的浮躁以及“成功学的解药”这一个比较独特的观点,但是后半部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和普通的博客以及杂志没有区别,推荐直接不看。
阅读方式:个人推荐前半部分至“成功学的解药”部分可以详细读一下。最后一个大章节不需要阅读。
另外这本书涉及了:《意志力》/《如何阅读一本书》/《刻意练习》等书籍都是可以直接找相关书籍看的,相关章节基本算是作者的一个简略的读书笔记,略读即可。
这里也可以看看个人的读书笔记(嘿嘿):
《意志力》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重点章节和概要:
下面针对书籍内容以及个人见解整理了一个大纲,在内容概要部分根据个人觉得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
- 反常思维(思考)
- 理性计算代替感性思考
- 人们总是在思考和选择上浪费时间
- 懂得取舍是成功的基本
- 真理的追求(略读)
- 科研的一大乐趣是被人改变想法。
- 真诚的人争论最终是达成共识。
- 阴谋论(略读)
- 阴谋论是不断找理由并且找目的
- 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归为阴谋论,但是阴谋论确实存在
- 高效“冲浪”的办法(思考)
- 信息分类,不同信息等级用对应的阅读速度理解
- 主动/被动上网:内容分为好中坏三个等级,内容分为随便翻,略读和精
- 思维密度和牛人的反击(思考)
- 思维密度 = 创建所需要的时间 / 阅读所需要的时间
- 牛人不一定下的步数多,而是每一步都下对了地方。
- 笔记本就是力量(精读)
- 笔记 = 自我见解 + 评价 + 产出新观点
- 读书笔记 > 思维导图 > 划线(作者认为思维导图无用)
- 练习一万个小时成为天才?(精读)
- 刻意练习的四个核心步骤
- “练习区”练习
- 练习内容划分小块,针对小块反复练习
- 练习过程有效反馈
- 注意力高度集中
- 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学习区做事叫练习
- 刻意练习的四个核心步骤
- 刻意练习的自我总结:(与书本无关)
- 前提:有挑战并且可以阶段实现的目标
- 执行:定计划,时刻反馈
- 状态:保持高度注意力并且大量练习
- 产出:产出结果,下一个阶段目标
- 强力研读(最有价值的重点章节)
- 请看下文
内容概要
强力研读(重点):
强力研读是这本书对个人最有帮助的点,在具体的说明之前先对书中的这一个节点的内容再做一个说明:
- 一本书读两遍,第一遍正常阅读,同时能做到时不时停下来思考,把“惊奇点”记录到自己的读书笔记。第二遍从主干开始入手,梳理细枝末节
- 最好的书留给“学习区”,并且要留出完整的时间块去读。同时也说明大部分书籍可以用碎片以及日常生活时间阅读完成。
- 作者的强力研读(重点)
- 清晰章节脉络
- 带走亮点
- 编写看法和心得
- 过往记忆的联系(阅读强化)
- 真正的亮点应该充满惊奇而不是作者概括性的语句
- 读书是一个陷进去和跳出来的过程
强力研读个人认为是对于刻意练习的一种阅读方式的拓展,书中最开始提到了一本好书只需要读两遍即可,不需要读第三遍,因为读一遍不可能完全吸收书本的内容,而两遍刚好让你可以完全的吸收一本书的内容,这也说明了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有兴趣读第二遍那绝对是一本好书,也说明大部分的书籍只需要读一遍就可以直接丢了,个人也是如此,把读书笔记做好之后基本就把这本书丢到一边或者卖了了。
强力研读的第二个点是在学习区内学习,书本分很多种,但是同样是烧脑的书给人的效果确实不一样的,比如小说中作者可能会设置各种伏笔让后面的读者意想不到,但是这一类思考其本身并无价值,因为他不会给现实中的个人产生任何实质影响(想象力更加丰富?)。
强力研读的第三点是找亮点而不是找总结概括的句子,早期个人也习惯划线,但是后期逐渐改为概括一段亮点句子的内容,同时寻找让自己“惊奇”的点,比如一段能让你产生共鸣的话,最简单的就是能让你回过头来想再看一遍的话都是值得你记录和回顾的。
最后,读书要客观是很难得,在沉浸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被作者带偏,所以我们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衡量作者的观点是否自己认同,所以说强力研读是一个陷入作者世界然后走出这个世界的过程。
反常性思维
真的有反常思维么?
第一个章节是作者阐述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以及作者看待事物的一种价值观,在书本当中用批判的理念讲述文科生看待世界以及理科生看待世界的区别,举例来说,在取舍上面过度善于思考的文科生会研究人物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而理科生
实在不懂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理科和文科,我个人的观点里从来不会存在固定思维,比如文科生记忆力好,理科生善于计算,这都构不成本质的差别,这都是长期选择结果中人的一种惯性思维,用《掌控习惯》来讲,就是个人给自己的一种“身份”证明,是一种标签和脸谱化的思维陷阱,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一种思想。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已经不止在一本书上看到了类似的内容,但是原书的内容却略显啰嗦,而刻意练习在书中使用了非常多的篇幅去讨论这个事情,并且延展不少内容,比如老师的作用是什么,愿意练习一万个小时的人都是极少数的人等等一些比较常见的观点。
为什么刻意练习这么难以推进,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可能比练习方法的错误更加危险,因为没有反馈意味着没有奖励,我们不知道自己进步了多少,就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成长,而没有成长的努力是注定要放弃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能给自己反馈的办法。
能给自己最好的反馈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记录,并且不是随手记一记,而是要细节到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分钟的记录,这样不仅能帮助自己走出舒适区,而且给自己有挑战的任务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也是刻意练习的一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运气是成功的一部分,所以就可以不需要练习了?如果被各种反成功的书催眠,大概率是会这样做,然而反成功学也是成功学的一部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进行刻意练习呢?
思维密度
思维密集度 = 准备这本书需要的时间 / 阅读这本书需要的时间
思维密度也是书中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从思维密度的计算可以得知书本的思维密度一定比网文博客要高么?个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网文博客也需要花很多时间,但是肯定没有一本书的时间高,书本并不是一个人的智慧精华,能出版为书的内容一定是精挑细选的,哪怕在你看来是本“烂书”。
思维密度也是检验一本书好坏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如果能很快并且不停顿的阅读一个内容那么他的“分母”十分大的,而“分子”则很大,那么这本书到最后反而是一本“高”投入,“低”产出的书,自然没有了价值。
当然,思维密度一定不是字多,以《小王子》为例,能把人生哲学浓缩为故事,以所有人都能读到学到内容的书本是十分稀少的,这种书注定是好书。
然而,现代人连看个文章都会嫌累,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书呢?思维密度一旦高一些,反而成为一种错误?
笔记本就是力量
笔记本现在个人更多的是用来记录读书的“惊奇”点,而一些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个人也都放到了各种软件中存储,个人十分佩服以前能够在笔记中不断记录个人精华的牛人,当然现代已经很少有这种牛人了,因为发达的网络给了我们贮存信息的良好空间,同时也更容易让自己的知识得到分享,笔记本固然是力量,但是实在是不适合快节奏时代了,在《穷爸爸和富爸爸》里面提到了一句话非常重要:“现代社会不要求我们学习太多的内容,而是要让我们比别人学的更快”,我们要学的快同时学的好才能胜出。
当然也并不是全盘否定笔记本,而笔记本适合干什么呢?我认为适合放小包里记住紧急重要的事情以及一闪而过的“亮点”,就如上文提到的内容。
总结
内容概要并没有提到所有的重点章节,而是个人认为的“惊奇点”。一本书能从中看到一两个值得学习的点,比如这本书提到的强力研读便是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的核心,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没有白看,因为记得太多反而会忘的更快。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本书还是不要变为博客杂烩,因为它失去了一本书的灵魂,变成一个串一个的故事,如果电视连续剧我可能会很喜欢,因为我一集都不用记住,看完就直接忘掉,但是作为一本书,我认为作者没有认真对待出书意味着什么,哪怕这本书评分并不低。